體操vs.運動科學:東京奧運男子全能成績剖析
陸康豪/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
男子體操全能賽事簡介
自2017臺北世大運起,我國的競技體操好手們逐漸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也開始吸引全國民眾對體操運動的關注。不論是透過現場觀賽或電視轉播,可看到男子體操選手在不同器械上的精湛演出,包含:地板、鞍馬、吊環、跳馬、雙槓和單槓共6個項目。
在男子體操的賽制中,所謂的全能成績即是將6個項目的分數加總而成。由於每項器械所需的技術與體能要求不盡相同,若要獲得全能佳績必須面面俱到,可說是難上加難,因此全能冠軍頭銜可說是體操選手的至高榮耀,亦被稱為「體操之王」。
除了要在不同的器械上有完美演出之外,如要爭取全能獎牌,選手必須先在第1天(Day 1)的資格賽 (Qualification) 中有優異的全能表現,經排序取得晉級全能決賽 (All-Around Final) 的機會。而在全能決賽當天則是新的開始,所有參賽選手重新執行一輪6項的比賽,並以全能決賽的分數當作最終成績。依照奧運或世錦賽的規格,晉級全能決賽的選手,在參加全能決賽的前2天有可能還會先參加成隊決賽 (Team Final),因此對全能選手而言,體能續航力更是一大挑戰。
東京奧運男子全能成績分析
男子體操共由6個器械項目所組成,而每個項目的得分 (Total score) 又分別由難度分 (Difficulty score) 與實施分 (Execution score) 加總而來。
為了剖析奧運全能選手在資格賽與全能決賽的表現,筆者與國立臺東大學陳智郁老師、國立體育大學陳光輝老師共同合作,以統計學中的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法剖析東京奧運男子全能成績,比較成績優秀者與非優秀者在D分、E分上的差異。
重點發現如下:
一、D分方面
1.不論在資格賽或全能決賽,優秀選手在地板與單槓這2個項目上有顯著較高的難度分,但在其他4項的D分方面,優秀選手與非優秀選手並無顯著差異。
二、E分方面
1.不論在資格賽或全能決賽,優秀選手在鞍馬與單槓這2個項目上有顯著較高的實施分。
2.在資格賽中,所有選手的吊環E分無顯著差異,但進入全能決賽時,優秀選手能再提升E分;非優秀選手的E分反倒會下滑。
3.不論優秀與否,所有選手在全能決賽時,跳馬與雙槓的實施分皆會顯著退步,即低於在資格賽時的E分。
總結
競技體操的單項成績由動作難度與實施品質兩部分構成,當選手在追求高難度的同時,動作失敗或被扣實施分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該如何編排動作套路,組合出最優化的D分,並且獲得最高的E分,是每位體操教練與選手的課題。
不同於單項比賽,全能成績是將6個項目的分數總合,因此更多了一層排列組合的變數。當教練或選手將訓練目標擺再提高難度,又或放在提升實施分時,其訓練內容與架構會有所差異。
如依照2020東京奧運男子體操的分析結果,能成為優秀全能選手者,並非在所有項目上都要衝高難度;相反的,針對地板與單槓D分尚不夠高的選手,需再花費心思將難度升級或嘗試更多的連接加分。針對鞍馬、吊環和單槓這3個項目,訓練目標則是要穩固E分,減少被扣分的機會。
至於在跳馬以及雙槓項目,為何所有選手的E分在決賽時都會退步,推測可能與體能消耗有關。按照全能決賽的項目輪替 (rotation) 規則,跳馬與雙槓都是在第2輪或更後面的項目,加上選手前面幾天還會有資格賽、成隊決賽等賽程,因此會影響選手的動作品質。
雖然體操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為無氧代謝,包含磷化物與醣解系統,但選手的基礎體能絕不可忽視,有氧訓練應納入平時的計畫,以利提升技術訓練中的恢復能力,同時強化全能賽事中的體能續航力。
參考文獻
1.陳智郁、陸康豪、陳光輝 (2023)。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競技體操個人全能賽事D分與E分分值表現探討。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5,69-87。https://doi.org/10.6590/TJSSR.202312_(75).04
2.Jemni, M. (Ed.). (2011). The science of gymnastics. Routledge.
3.Jemni, M. (Ed.). (2018). The science of gymnastics: Advanced concepts (2nd ed.). Routledge.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