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_攀岩與運動心理學:心流、路線閱讀與心理健康
:::
2025-05-13
運動心理
45

攀岩與運動心理學:心流、路線閱讀與心理健康


何婉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


前言

筆者因為負責整合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的運科支援,因此想利用機會瞭解與攀岩(rock climbing)有關的運動心理學研究。運動攀登是攀岩的一種,運動攀登在2021年時首次出現在奧運殿堂,2024年成為奧運正式項目,2028年奧運也被列為正式項目。

在進入正題之前,要先說明一些限制,過去有關攀岩的研究多以休閒攀岩者為對象,另外,這些研究多數非臺灣、華人文化的研究,因此,大家要記得以批判性思考來閱讀,評估內容的適用性、參考性,期待未來有更多在地化、本土化的研究。

 

攀登的心理學研究概況

2025年歐洲運動心理學會的官方期刊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有一篇攀岩心理學的系統性回顧論文(Mangan et al., 2025),就包括不同類型的攀岩。在閱讀主要內容前,需針對一些專有名詞進行定義,對於有心想要參考國外資訊,精進自己攀岩知識與技能的人,需要注意不同研究中的研究參與者特性,才能清楚資訊的參考價值。在這一篇系統性回顧論文中,是以心理學主題、攀岩有關特性,作為分類整理過去的研究。其中,若是以心理學主題來區分,有一些主題已被探討過:注意力、心流/流暢經驗(flow)、意象、人格、動機、風險知覺等(Mangan et al., 2025)。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運動心理技能發揮,促進了攀岩學習與表現的潛力,自我談話、目標設定、意象、放鬆與增能,以及自信心、動機、注意力等都與一些攀岩特性(如風險知覺或管理)有關,因此,對於休閒攀岩者或運動攀登選手而言,若能夠針對攀岩或比賽類型的心理特性或挑戰,再根據自己的運動心理技能與特性,發展出一套有助學習或表現,且適當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模式,對攀岩運動表現是有幫助的。也就是說,攀岩時有很多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腦袋裡,這就是運動心理派上用場的時候!此外,以攀岩有關的特性、變項來區分的話, Mangan等人 (2025)也分別針對不同能力/經驗水準、高度、難度、路線閱讀、不同攀登風格、室內或室外等,來區分和歸納過去的研究發現。接下來針對「心流」、「路線閱讀」進行分享。

 

心流

Boudreau等人(2022)找了13位高水準攀岩運動員,分別完成戶外和室內的攀岩路線後,接著填寫問卷,然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發現,在戶外比室內攀岩較可能出現理想心理狀態,而這個研究中的理想心理狀態不只有心流,還有另一種理想表現的心理狀態,之後的文章會再介紹,今天先不談。當參與者以探索路線的心態進行攀岩時,比較有機會進入心流狀態,而在經歷心流後,參與者通常仍感到精力充沛。

以探索心態攀登,較有機會經驗心流,能有好的表現,而且攀登後精力仍充沛,這一點不同於另外一種好表現心態,然在攀登之後卻是感受到疲累。對於攀岩的人來說,如果希望體驗到心流,一開始設定的目標與心態,就會是可以努力和練習的方向。

高水準攀岩者在戶外比室內容易經驗到心流,有些研究者認為是跟環境(所謂綠色心理學)有關,然而,更讓筆者好奇的是,攀岩者會不會在戶外與室內攀登時的心態和目標就不太一樣了,因為室內的脈絡有更多可以或想要控制的線索,讓心態不再是探索、開放的,反而太用力地注意、太想要、太控制,而沒能讓身體能力好好的發揮呢?關於這點,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探究。

 

路線閱讀

有一些研究顯示,專業知識對路線閱讀的某方面有正面影響(如:Sugi et al., 2022; Whitaker et al., 2020) 。半結構訪談頂尖攀岩者對路線閱讀的看法,他們認為路線閱讀很重要,能夠讓心理和生理做好準備,並擬定出最佳的策略。不過,也有研究發現路線閱讀能夠提高攀登流暢度,但並不會增加中級、高級、專家級攀岩者,在符合其能力路線的成功率。

雖然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究,不過根據訪談的內容,攀岩者可以回到自己的經驗,探索與洞察對於自己來說,影響表現的關鍵為何?是否仍舊與心態有關係?除了具備專業知識或路線閱讀能力外,是否有適當的心態可能導致這些知識能力對於表現的影響?以研究來說,就是心態可能調節了專業知識、路線閱讀對表現的影響。具體來說,具備這些知識和能力是否有幫助,要看攀岩者如何調整適當的心態;心態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例如自信心或自我懷疑、完美主義、放鬆與專注程度等。舉個例子:攀岩者A具備很高的專業知識與路線閱讀能力,不過A對於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容許一點錯誤、很想要控制所有的細節、很在乎能否打敗別人等,這些心態可能影響了A的發揮;而攀岩者B具備差不多的知能,不過B的心態較為開放探索,反而更能夠自動化地執行動作表現。有一個研究或許能作為這個論述的支持,Bailey(2019)使用腦波(EEG)頭戴裝置,對參賽攀岩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成功完成路線的攀岩者,在集中注意力的表現方面較差。

研究者在從事研究時採取的分類方式有其邏輯,例如:練習vs比賽、小比賽vs大比賽、戶外vs室內,但在實務上更重要的是,整理出這些不同的環境線索,如何影響攀岩者的心態,或者說對於攀岩者來說的理解、解讀或感受,才是影響不同攀岩者表現的關鍵。

 

正念與心理健康

因為攀岩的特性,近年來在心理健康領域也獲得越來越多關注,研究發現攀岩與正念、心理健康有關係。過去研究顯示,攀岩者在正念與生活滿意度上高於一般人(Wheatley, 2023)Wheatley(2023)透過實驗瞭解正念與攀岩的關係,研究參與者一開始先填寫正念、幸福感與焦慮等量表,之後介入正念練習,並分為兩組:實驗組進行室內抱石,控制組則做一般身體活動。研究結果顯示,攀岩提升正念體驗,攀岩與正念結合促進心流的發生。另外,也有一些與心理健康有關係的研究,Luttenberger(2015) 進行了8週的介入研究探索室內攀岩(抱石)作為憂鬱治療的潛力,相較於控制組,參加由經驗豐富的攀岩教練與心理師,共同指導每週1次、每次3小時的抱石課程的參與者,在憂鬱症狀評分上有顯著的改善。Gassner(2023)有一篇探究攀登治療效果的系統性回顧與整合分析論文,根據納入的研究,攀登對於身體、心理與社會健康皆有正向影響,不過仍有一些研究缺口,需要更多研究證據來支持其相關結論;Gürer (2024)則是探究攀岩對青少年的焦慮、憂鬱和行為狀況的影響,研究發現從事攀岩對於青少年某些焦慮症狀有保護作用。

 

結語

根據目前的研究,可以看見運動心理技能訓練有助於運動攀登的潛力,也可以看見攀岩對於心理健康的效益,期待未來有更多在地化、本土化的研究,促進攀岩運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Bailey, A., Hughes, A., Bullock, K., & Hill, G. (2019). A climber's mentality: EEG analysis of climbers in action.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11(1), 53–69. https://doi.org/10.18666/JOREL-2019-V11-I1-9268.
  2. Boudreau, P., Houge Mackenzie, S., & Hodge, K. (2022). Optimal psychological states in advanced climbers: Antece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flow and clutch stat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60, 1–12.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22.102155.
  3. Gassner, L., Dabnichki, P., Langer, A., Pokan, R., Zach, H., Ludwig, M., & Santer, A. (2023).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limb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M & R : the journal of injury,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15(9), 1194–1209. https://doi.org/10.1002/pmrj.12891.
  4. Gürer, H., Akçınar, F., Arslan, S. C., Akçınar, S., Güllü, M., Eken, Ö., Kurtoğlu, A., Ilkım, M., Alotaibi, M. H., & Elkholi, S. M. (2024).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rock climb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5, 1426654.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4.1426654.
  5. Luttenberger, K., Stelzer, E. M., Först, S., Schopper, M., Kornhuber, J., & Book, S. (2015). Indoor rock climbing (bouldering) as a new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study design of a waitlist-controlled randomized group pilot study and the first results. BMC Psychiatry, 15, 1-10.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15-0585-8.
  6. Mangan, K., Andrews, K., Miles, B., & Draper, N. (2025). The psychology of rock climbing: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76, 102763.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24.102763
  7. Sugi, T., Nițu, A.-M., & Ishihara, M. (2022). The effect of simulating climbing movements on rock memory and exploratory movement in rock climb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29(3), 528–553. https://doi.org/10.1177/00315125221093909.
  8. Wheatley, K. A. (2023).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rock-climbing: A controlled study. Current Psychology, 42(4),2680-2692.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1-01593-y.
  9. Whitaker, M. M., Pointon, G. D., Tarampi, M. R., & Rand, K. M. (2020). Expertise effects on the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tasks of indoor rock climbing. Memory & Cognition, 48(3), 494–510. https://doi.org/10.3758/s13421-019-00985-7.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