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到主要內容
:::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_我的小孩是運動員:談父母涉入的影響
:::
2025-05-07
運動心理 兒少科普
69

我的小孩是運動員:談父母涉入的影響


楊明蓁/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


從國小至高中階段的各項運動賽事中,往往可看到場邊的觀眾席坐滿了家長為場上的學生運動員大聲加油。近年,許多父母因認同競技運動訓練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競技訓練環境中,除了鍛鍊孩童的身體素質及促進他們的健康之外,也希望透過嚴格的競技訓練,讓孩童體驗到,努力方能獲得豐收的經驗,並學習最佳的生活態度及精神(王亭文、唐慧媛、王文宜,2017)。儘管競技運動參與有許多的好處,一項來自北美調查研究卻指出,孩童及青少年退出競技運動訓練的比率卻高達70% (Engh, 2002),其中一項原因便是家長的影響。本文帶讀者了解究竟父母的角色會如何影響自己的小孩

 

關於父母涉入

王亭文(2015)則將父母涉入定義為,父母因受到個人背景及社會與文化因素的影響下,進而產生涉入孩童競技運動的動機與行為,並對孩童造成影響的過程與結果。父母涉入孩童競技運動參與有許多理由,包括了關心孩童的競技運動表現、父母本身對競技運動相當感興趣以及過去曾是運動員,或具備競技運動的相關經驗等 (Holt, Tamminen, Black, Sehn, & Wall, 2008)。的確在孩童的運動參與中,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因為他們能夠支持孩童在運動中的一切需要,包括心理和實質的各種支援。逢甲大學王亭文教授2015整理臺灣競技運動情境中,父母涉入的類型包括:指導行為、負向管教、場邊行為與後勤支持等四類說明如下:

  1. 指導行為:父母會在競賽及訓練場邊直接給予運動技術相關的指示     以及在旁不斷地提醒,或聘請其他教練進行一對一的額外指導等。
  2. 負向管教:當父母覺得自家小孩表現不好或結果不盡理想時,會予以責罵或處罰。
  3. 場邊行為:在練習或比賽的時候,父母會在場邊觀看、加油、跑腿、拍照或攝影。
  4. 社會支持:父母願意且主動協助及配合團隊與教練的行為,包括金錢支持、後勤支持與情緒支持。

 

多數的教練十分感謝這些投入的家長們,只要團隊有任何的需求,家長就會開始動用資源協助教練。包括:比賽的接送、球隊軟硬體設施的改善、對團隊內所有球員的照顧、甚至是協助教練能夠更專心地訓練等。特別是社團型的團隊,家長不辭辛勞的排班接送球員花了一天又一天的時間拍攝不是自家小孩的比賽影片就為了協助教練蒐集情資永遠有吃不完的伙食和營養補充品各種資源的投入等。過去研究也指出父母展現出適當的支持與鼓勵行為,不僅可提升孩童運動樂趣外,也可維持孩童運動參與的持續性 (Fraser-Thomas and Côté2009)。適量涉入的父母給予孩童更多情感及實際空間,讓孩童自己決定運動相關的目標,以及參與承擔運動責任,但須特別留意的是,每個家庭還是有個別差異存在。然而不僅僅是正面的影響,過多的父母涉入也與孩童知覺壓力有關。

 

當父母的支持變了調

父母涉入的行為受動機所影響,來源包含了父母對於社會地位的追求與認同;無法完成運動相關成就所形成的投射心理;金錢及名利上的追求;在訓練及比賽上專業的自我驗證;對教練/孩童的不信任心態;對於孩童運動成就的高期待;以及認同運動的極高價值,上述的因素會直接形成父母的涉入行為,也可能間接地對孩童造成負面的影響。教育相關的研究亦指出,過度積極參與孩童學校生活的父母,其教養方式會造成子女低挫折容忍度、過度依賴、缺乏責任感、知覺過大的課業壓力等反應 (Farrell,2007)

在基層有許多團隊聘請年輕的教練,時常面臨家長們投入熱衷於球隊後,就會不自覺的開始試圖給予教練一些管理,甚至是執行上的建議。年輕教練往往會因為家長是「長輩」,而較為客氣的回應,此時往往造成家長又有更多的介入。或許出發點是好的,然而透過言語傳播,少數家長的建議影響了團隊,甚至是學校,進而改變球隊運作的模式,或改變了孩童同儕間的互動,這些都會改變了孩童原本加入運動團隊的初衷。舉例來說教練可能會因為父母在旁,而不敢對孩童有所要求;孩童可能因父母在場邊的碎念,失去耐心、發脾氣,這些結果都可能間接影響孩童的運動發展。

 

孩子!讓我幫助你

「支持不是涉入!

父母對其子女競技運動表現有所期待,是很正常的,建議父母僅提供孩童所需的支持即可,讓他們知覺到的是支持而非壓力。對於教練有意見時,可將自身想法與教練討論,從討論中相互理解,提供最適合孩童的訓練策略;同時也應該尊重教練的專業,並給予信任,家長與教練相互合作,才能帶給孩童最適當的訓練情境。家長在投入其子女的運動參與時,請關心孩子們「要的是什麼」,而並非「獲得什麼」。教練也需適當與家長溝通自己帶領團隊的中心思想和原則,共同幫助孩童運動員在參與運動時,各層面上皆有正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亭文(2015)。競技運動情境中父母涉入的概念化:測量發展與檢驗[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2. 王亭文、唐慧媛、王文宜(2017)。孩子,讓我幫你!談競技運動中的父母涉入議題。中華體育季刊,31 期,161-169 頁。
  3. Engh, F. (2002). Why Johnny hates sports: Why organized youth sports are failing our children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Square One.
  4. Farrell, E. F. (2007). Deans can’t stand helicopter parents,’ but they hover, too, when their kids apply.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3(34), 2-5.
  5. Fraser-Thomas, J., & Côté, J. (2009). Understanding adolescen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s in sport.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3(1), 3-23.
  6. Holt, N. L., Tamminen, K. A., Black, D. E., Sehn, Z. L., & Wall, M. P. (2008).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ompetitive youth sport setting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9(5), 663-685. doi:10.1016/ j.psychsport.2007.08.001

留言區